廣州金土巖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
本工程頂管管頂覆土深度為5.98m~10.32m,從上至下地層情況:
表 2 -1 各地層參數(shù)一覽表
序號 |
巖土名稱 |
狀態(tài) |
1 |
黏質(zhì)粉土-素填土①層 |
黃褐色,松散~稍密,稍濕~濕 |
2 |
黏質(zhì)粉土②層 |
黃褐~褐黃色,中密~密實,局部稍密,濕。 |
3 |
粉細砂②1層 |
褐黃色,稍密~中密,稍濕~濕。 |
4 |
粉質(zhì)黏土②2層 |
褐黃色,可塑,很濕,土質(zhì)不均。 |
5 |
黏土②3層 |
褐黃色,可塑,很濕,土質(zhì)不均。 |
6 |
砂質(zhì)粉土②4層 |
褐黃色,中密~密實,濕。 |
7 |
黏質(zhì)粉土③層 |
褐灰~黃灰色,中密~密實,濕。 |
8 |
粉細砂③1層 |
褐灰色,中密~密實,濕,砂質(zhì)較純。 |
9 |
粉質(zhì)黏土④層 |
褐黃色,可塑,局部硬塑,很濕。 |
10 |
粉細砂④1層 |
褐黃色,中密~密實,飽和,砂質(zhì)較純。 |
11 |
黏質(zhì)粉土④2層 |
褐黃色,密實,稍濕~濕。 |
頂管施工穿越地層為黏質(zhì)粉土②層、粉細砂②1層、黏質(zhì)粉土③層,局部位于粉質(zhì)黏土②2層。
地下水分為兩層地下水,分別為上層滯水(一)、潛水(二),上層滯水(一)初見水位埋深5.50~12.40m,潛水(二)初見水位埋深14.30~25.90m。潛水(二)近3~5年**地下水位**標高在10.00~13.00m左右,擬建頂管標高位于潛水層以
三、頂管施工重難點及主要技術措施
3.1 大斷面矩形頂管掘進施工
綜合管廊矩形頂管斷面尺寸為9.1m×5.5m和7m×5m,屬于大斷面頂管,施工時頂管機頂部易產(chǎn)生背土效應、頂管機頭易發(fā)生栽頭及扭轉。采取措施如下:
編號 |
施工重難點 |
措施 |
(1) |
背土效應 |
在頂管機頂部不間斷注漿,有效阻隔殼體與土體的接觸。 |
(2) |
頂管機栽頭 |
在洞門處進行土體加固,提高土體強度;在頂管始發(fā)時墊高機頭5cm,使機頭有向上的趨勢;進洞時,將機頭和后方管節(jié)采用拉桿連接;加大頂推力控制出土量小于掘 |
(3) |
頂管機扭轉 |
頂進過程中通過頂管機自身的糾偏系統(tǒng),勤觀察監(jiān)測儀和傾斜儀上的數(shù)據(jù),做到隨偏隨糾,保證頂管機軸線與 |
3.2 長距離矩形頂管頂進施工
綜合管廊矩形頂管頂進長度是129.0m,為長距離矩形頂管,穿越土層為黏質(zhì)粉土層,頂進過程中土體對頂管機和管節(jié)的摩阻力較大,采取措施如下:
編號 |
施工重難點 |
措施 |
(1) |
頂進阻力大 |
管節(jié)外壁進行涂蠟處理,有效減小頂進過程中管周摩擦阻力。 |
(2) |
頂進全程進行注漿減阻,以達到減少摩阻力的效果。 |
|
(3) |
頂進過程中嚴控頂管機姿態(tài)及軸線。 |
|
(4) |
合理控制頂進速度、合理安排管節(jié)安裝的作業(yè)時間,保證頂 |
3.3 頂進軸線精度控制
本工程為大斷面長距離頂管,且穿越黏質(zhì)粉土層,控制土艙壓力平衡的難度加大,容易發(fā)生頂進軸線偏轉。針對以上問題,采取的措施如下:
編號 |
施工重難點 |
措施 |
(1) |
頂進軸線偏轉 |
對機頭掌子面前方不良土體進行改良。 |
(2) |
嚴格控制出土速度及出土量,保證掌子面土壓力平衡。 |
|
(3) |
頂進過程中,通過調(diào)節(jié)主頂油缸及鉸接油缸進行微糾偏。 |
|
(4) |
頂進過程中勤測勤糾,以保證測量的精度,保證頂進軸線 |
|
(5) |
采用壓注濃泥糾偏技術進行軸線糾偏。 |
|
(6) |
嚴格控制土艙內(nèi)土壓力。 |
3.4 大斷面矩形頂管下穿大廣高速
頂管施工下穿大廣高速,覆土厚度約5.98m~10.32m,頂管頂進過程中對地面變形要求較為嚴格。采取措施如下:
編號 |
施工重難點 |
措施 |
(1) |
地面變形控制 |
設止退裝置,在千斤頂縮回前進行止退固定,維持正面土壓力平衡,避免開挖面失穩(wěn)引起地面沉降。 |
(2) |
在頂進軸線兩側各30m范圍內(nèi)設沉降監(jiān)測點,加強監(jiān)測。 |
|
(3) |
對周邊建(構)筑物、大廣高速、地面、及頂管水平和豎向變形進行監(jiān)測。 |
|
(4) |
設置監(jiān)測預警值,一般地段地面**沉降量≤30mm,**隆 |